电视剧《中流击水》在央视一套两集首播。该剧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以全新视角,讲述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的历史内容。该剧秉持严肃的历史史学视角,尊重电视剧艺术自身的创作规律,打开了一个故事性和思想性兼具的佳作局面。《中流击水》在开局气魄、主线串联、传神细节等多方面,呈现了非常高的水准,首播两集,已经带上了佳作气象。
尊重电视剧艺术自身的故事性原则,同时秉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思想性要求,《中流击水》的戏剧张力由思想而生,而思想性内容的呈现,又是以极具戏剧张力的桥段方式出现的。《中流击水》首播剧情当中,很多内容设计,都是让人叹为观止的。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聊一聊《中流击水》故事性和思想性兼具的艺术气质。
开局气魄,毛泽东丢鞋追火车,以鞋子类比“中国进步之思想”。
电视剧《中流击水》开局第一个桥段,便是青年毛泽东提着行李箱火车站追火车。杨开慧在后边追他,让他慢一点跑。毛泽东把自己的一只鞋子都跑丢了。杨开慧呼喊他这只鞋子。毛泽东竟然脱掉另一只,也扔了过来。一般人,都会去等丢掉的那只,而青年毛泽东,则丢掉脚上这只。戏剧张力的一面,是毛泽东健硕的体魄,和大踏步向前的性格追求。思想层面上,这样一个细节,青年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呼之欲出,亦只有这样的大步向前、斩荆披棘,才能引领民族之解放。
乃至于火车之上,同学们见到赤脚的毛泽东,纷纷帮助他找合脚的鞋子。继而,毛泽东发表了对于留在中国,还是去留学法国的看法。他认为,应该一部分出去看看,一部分留在中国,继续观察,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有鞋子穿在自己脚上,才知道合不合脚。可以说,这个桥段,是《中流击水》的点睛之笔!看似讲的是鞋子,实则讲的是中国进步思想之选择。当时的中国,面对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其实也是后续剧情当中的“主义之争”。青年毛泽东用一双鞋就给出了答案:无论是哪种道路,哪种主义,都需要继续探索,需要拿出来“穿在”我们民族自己的“脚上”,用实践的方式检验这些真理是否可行。
这样的桥段,是真正高屋建瓴的,看似讲丢鞋子、扔鞋子和找合脚的鞋子,但实际上,呈现的则是领袖风范、高瞻远瞩的思想见识和深入浅出地哲学分析能力。尤其是对“道路和主义”上的艺术呈现,甚至可以看作是对后续剧情的一种高度梗概。这就是故事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主线串联,营救陈独秀先生,串起一个时代,和时代上的重要人物角色。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剧作,人物众多,历史线索庞杂,容易出现剧情叙事的杂乱感。反观《中流击水》,在叙事上,章法明确,庞而不乱,堪称佳作典范。比如,首播的两集剧情当中,陈独秀先生的被捕与营救,成为一个“大情节”,用这个大情节串起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时代人物,和时代人物们所信奉的思想哲学内容。正所谓,一条线,串起了一整张网。
陈独秀先生被捕,串起了已经在湖南的毛泽东,正在天津的周恩来、邓颖超,北京的李大钊、高君曼,南方的陈炯明、蒋介石,乃至于当时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在这些情节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毛泽东、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国热情,并且看到大家为理想而奋斗的具体内容。也能够看到李大钊先生对于陈独秀被捕的自责之情,陈先生夫人高君曼的内心伤感等等。乃至于陈炯明打着营救旗号的军饷募捐,及其蒋介石的“道不同不相与谋”等等。
这种有效叙事,主线串联的方式,让《中流击水》叙事节奏感明确,能够形成非常有力的叙事期待,并且能够在这种巨大的叙事推力当中,分别呈现角色人物,让每一个人物都能发出声音,产生桥段冲击力,不仅完成剧作的故事要求,而且呈现各自的思想内容,传达当时的各种时代精神。这其实就是剧作故事性和思想性的有效结合。
传神细节,个人叙事和思想哲学叙事的并行不悖。
电视剧《中流击水》最让观众叹为观止的地方就是,个人叙事和思想哲学叙事的并行不悖。很多桥段内容,表面看是个人叙事,家长里短,甚至是情感叙事,但仔细品味,终究发现,桥段深层次藏着的,其实是思想叙事和哲学叙事。《中流击水》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剧作,正是用这样的叙事,去回答,党成立的时代必然性。我们不妨从已经播出的剧情当中,找几个细节,管中窥豹。
杨开慧刷鞋。个人叙事层面上,这是对前边毛泽东扔来另一只鞋的故事延续,继而呈现主人公们的情感内容。而《中流击水》的嚼劲儿,恰好呈现在它并不满足于这种个人情感和故事的叙事上,而是继续生出基于“鞋子”的桥段内容,尤其是杨昌济老先生关于“他是应该换一双鞋子”了的高论,虽然没有讲透,但已经暗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即将到来,青年毛泽东已经走出去,并且即将开创一个真正适合中国的“主义与道路”。这样的细节,恰好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传神之处。
陈延年监狱见陈独秀。这场戏,看似讲父子情,实则更是讲父子之间的思想交流。表面上看,是儿子探望狱中的父亲,担心父亲的牢狱之灾等等。实质上,则是父子之间对巴枯宁等思想的看法交流。父亲认为不要读巴枯宁,稍后的剧情当中,李大钊先生也发表看法,认为可以读一点。看似矛盾,实则殊途同归。本身,谈论“无政府主义”这样的理论性内容,是较为枯燥的。但是,《中流击水》用这样的细节内容,包裹住了戏剧张力的同时,把角色人物对于这一主义的各自看法全部呈现清楚,恰好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精准之处。
接陈独秀出狱的站位。这场戏,甚至可以让一些观众看出喜剧笑点来。陈独秀先生不接胡适先生递上来的鲜花,蔡元培先生调侃为何大家不站在一起,李大钊先生站在众多学生的后边等等。这些桥段,都是具有戏剧性的,可以形成影视剧中的看点。但同时,这也是思想性的,是问题与主义的一次分庭抗礼。《中流击水》把历史哲学课上的“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谈一些主义”的争论,竟然创作成为一个有效的剧情桥段,这就是对影视剧故事性和思想性的双重尊重。
乃至于这部电视剧的很多细微画面,都能让观众拍案叫绝。比如,陈独秀先生出狱,李大钊先生接到陈先生之后,两人在城墙边聊天的一处细节。李大钊先生拥抱陈先生,并且拍其肩膀。尘土飞起!这样的画面,正好和刚刚出狱的情景呼应。这些细节画面,可能都是一瞬间的,但戏剧张力十足,弦外之音明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中流击水》,总有不经意间的细节之美。
基于以上内容来论,目前该剧刚刚播出两集,已经带上了非常不错的佳作气象。《中流击水》叙事时间跨度从1919年到1928年,这十年当中,还有更多波澜壮阔的党史内容,我党成立、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两党分裂、南昌起义、农村包围城市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等等。这些内容,都会在《中流击水》后续的剧情当中播出。该剧的开局已经引人入胜,后续的剧情,更是值得期待。基于目前的质量,《中流击水》值得向剧迷们推荐一下。
1919年3月的北京车站,毛泽东着急的跑着赶火车,杨开慧拾起他跑掉的鞋子询问他是否要去法兰西,毛泽东边跑边回答她自己只是要回湖南看望生病的母亲。上了车的毛泽东穿着同学借给他的布鞋,却被同学调笑是因为和杨开慧在一起才不愿留洋。毛泽东解释现在的
赵纫兰打住喋喋不休的李大钊,王教授这才告诉他京师警察厅已经将李大钊列名在案很快就要对他进行逮捕。可李大钊面对胡适如此在报刊上胡来的举动很是忧心,赵纫兰呵斥他回了老家也能写文章,便马上收拾起行李坐火车迅速离开北京。回到家的李大钊带着儿子在海边
周恩来对李大钊刊登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非常喜爱,他提议觉悟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邀请李大钊来天津演讲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应邀来到天津南开大学,觉悟社的同学们是夹道欢迎,可是李大钊这次前来,身后还带了“尾巴”自他从北京出发就一直有人在跟踪着他。李
毛泽东带着驱张团的成员在新华门外进行抗议,徐世昌指示京城容不得动乱,要对聚众闹事者及时驱散,且张敬尧手握重兵并非他一纸空文就能调离的。驱张团的成员几乎九成都受了打,毛泽东只得再在寺院中逗留,善良明理的住持免去了他们的租费还给他们送来了创伤药
陈独秀决心在上海发动南方,有李大钊留在北京发动北方,先将马克思主义研究协会建立起来。毛泽东来到陈独秀家中,开门的却是一名背着枪的警察,他询问起成先生是否在家,以此躲过了警察的怀疑,但是陈独秀因为没有在家却连累了君曼和孩子被抓走。驱张团的成员
周恩来叮嘱邓颖超照顾好自己和伯母便转身离开,邓振德原本想留他吃饭可是周恩来尚有事情要做需要先行离开。看着女儿一脸的惆怅,邓振德喊住周恩来走下去询问起周恩来的家事,周恩来坦言自己出生不久便被过继给叔父,而亲生父母和继父继母都已离世。邓振德暗示
远在苏俄的国际远东书记处负责人西比利亚科夫向列宁发出电报,告知其受李大钊派遣的张太雷已于1921年抵达苏俄,拟任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科科长。张太雷请俄国的同志们尝试着中国带来的腐乳,西比利亚科夫告诉他,他将代表中国参加第三次共产党会议,中
马林提出要保持高度的上下统一关系,这让在座的中国党员们都低头不语。毛泽东回到宿舍给何叔衡挑着脚上的水泡,和他谈论起今天马林提出的建议,各地代表也一同来找毛泽东讨论,毛泽东表示自己始终认为理论要结合实践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这就像脚底的水泡光靠
李大钊收到张国焘的来信,代表大会即将顺利闭幕这让他高兴地不经放声高唱。可是,张国焘这时却是急急忙忙找到了周佛海的住处,开门的却是一个衣衫不整的女士,张国焘痛斥整整五日都找不到他这个代理主席,已有家室的他竟如此行为不端。马林为此也十分生气,一
毛泽东鼓励矿工要将权益掌握在自己手中,可是矿工们一提要求就会遭到毒打,黑筐的耳朵也被毒打致聋。矿工们的名字中虽然都含有着一个黑字,但是他们的心是干净澄澈的。李立三鼓励矿工团结起来斗争,可是监工有枪有棍棒,稍做反抗就又会遭受毒打。毛泽东用聚沙
孙中山始终认为陈炯明不会反叛,更是计划让其统帅两广军队以此令双方得以相安无事。更是要转告陈独秀眼下最紧要的就是北伐,他有信心能够击溃吴佩孚。看着孙中山离去的背影,廖仲恺叹息着摇了摇头。陈公博将陈炯明再三邀请陈独秀会面的事情转达,但是陈独秀还
毛泽东和刘少奇在清水塘相见,两个人踩着水车探讨着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方式方法,刘少奇谈起陈独秀托他向毛泽东询问的问题,多余国共合作他又什么看法。毛泽东直言自己对于国共合作是赞成的,孙中山眼下只能在军舰里对叛军进行反攻,而共产党却是脚踏实地扎
孙中山将国民党的军事工作寄希望于蒋介石,并叮嘱他再在上海多待几日自己有事想同他说,但蒋介石却以家中母亲尚在想要回家尽尽孝道为由拒绝再继续留在上海。宋庆龄前来找孙中山,看着丈夫独坐在沙发上锤着手思索着事情又将门默默关上。经过六十多天的牢狱生活
朱德经过一番游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他同周恩来说着自己的想法,迫切想要加入共产党的组织。周恩来决定由自己和张申府一同作为他的入党介绍人,朱德担心陈独秀会再次拒绝自己,周恩来告诉他为了党的发展国共两党都能合作,又怎么会拒绝他这样一个坚定
李大钊坐着马车在北京的街道上飞驰,将吴佩孚对工人运动的血腥镇压告知了陈独秀和瞿秋白,陈独秀痛斥军阀都是一丘之貉,没有武装力量工人阶级几乎等于是引颈受戮,国共两党的合作必须加紧加强。但对于陈独秀声称一切工作归国民党这一方针不能动摇的偏激思想,
陈独秀看着在家中等待的李达夫妇,他知道这李达来了也是对他提出抗议。李达直言不能全部依赖共产国际的意图,他从未想过自己竟有一天要加入国民党,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根本思想上是不同的,共产党可以选取部分人员加入但是全体都参加到国民党中会动摇共产党的根
孙中山决定休会三天以示对列宁离去的哀悼,礼堂上摆放起列宁的照片设置起灵堂,孙中山亲自到场进行悼念,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更是鞠躬悼念深觉惋惜和悲痛。孙中山刚出门就被名叫黄季陆的青年华侨拦住,他声称自己在加拿大看到过大西洋月刊的报道,讲的是美
徐向前解释他们在山西误了考期,此次前来就是希望面见毛泽东能够给予他们一次补考的机会。毛泽东看着他们热切报国的拳拳之心,同意再给他们一次机会。邓演达和毛泽东晚上视察着住满考生的宿舍,却发现了嘴里吃着辣椒却仍是呼噜震天响的石头,邓演达深觉石头不
石头正要走却不小心被身后的花盆绊倒,邓演达发现了他却是笑着说这个时间应该是他打呼噜的时间,面对石头支支吾吾的样子,邓演达不再掩饰他知道石头参加了共产党他对共产党心中怀有敬仰,但是蒋介石有命令他也只好提醒石头不能再继续开会。蒋先云得知被发现的